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由四个二级学科组成: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该学科是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拥有以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公路工程与汽车运用工程两个部重点学科实验研究中心,实验设备优良,性能先进,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并于1996年经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开始接收回国博士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如下:
一、道路与铁道工程
该学科于1958年创立,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当时道路工程学科仅有的三个博士点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依托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部重点实验室和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实验室,在路基路面工程、勘测设计、特殊地区路基路面结构与性能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主要研究方向为:路基工程、路面工程、路面材料、路基材料、道路材料结构与性能、道路新材料开发与应用、道路经济与管理、道路勘测设计。
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该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授予权,科研力量雄厚,研究水平引领着我国公路与城市交通行业研究、规范、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在公路网规划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该学科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有关科研院所具有稳定而广泛的合作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交通管理与控制、综合交通系统、交通安全与环保、交通仿真、智能交通系统、物流工程。
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该学科(点)为我国在该学科专业领域中的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立足于道路交通运载工具技术运用,服务于我国公路交通运输行业,主攻汽车交通安全、汽车节能与排放净化、汽车运行可靠性与车辆诊断检测技术等制约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车-路-环境系统运行协调性研究、车辆驾驶员操作行为特性研究、商用车辆高速行驶安全防护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虚拟再现系统开发研究、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开发研究、特殊公路条件下汽车排放动态模型研究、道路车辆发动机气体燃料燃烧特性分析研究、在用车辆节能技术研究、汽车在用润滑油元素变化特性研究、车辆可靠性与诊断检测技术研究、清洁燃料及清洁燃料汽车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
四、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该学科以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工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电子、通信、信息与控制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为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交通工程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评估,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高患公路交通智能测控技术,交通信息与通信系统,电动汽车电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理论与技术等。
流动站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方面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科研经费充足,在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数百项。先后获得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等国家、省、部委重点课题和广泛的横向合作项目,科研经费上亿元。近几年来共获各种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发表科技论文千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70余部,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本学科在公路网规划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所提出的公路网规划的总量控制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验室具有世界先进的试验设备,如日本“三荣”、“共和”等公司的超级数据采集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Autoscope 交通流量监测系统、Tramble 车辆轨迹定位系统、GPS/GIS数据采集和维护系统,为科研、教学提供良好条件。目前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多年冻土地区路面基层修筑技术研究,大粒径碎石路基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山区公路防排水评定方法与抗水灾评估指标的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路面病害处治技术研究,水、热、力耦合效应与路基路面温度场变化规律的研究,多年冻土地区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等。
该学科师资队伍素质优秀,结构合理,涌现出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是当前国内高校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一支能力较强、人数最多的教学与科研生力军,现有博士生导师14人。已为国家输送交通运输工程方面高层次人才2万余名,目前该学科在校生数量居国内院校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