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工程

发布时间:2020-07-24浏览:6623

长安大学本科专业介绍(2020版)——机器人工程

一、专业介绍

1、专业内涵

机器人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交叉融合了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等学科,它以研发出能够最大限度模拟生物体的机电控一体化智能系统为目标,需要有合理的机械结构、灵敏的感知和认知、实时准确的动作控制、灵活的智能分析和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等。作为一类特殊的智能化精密机械设备装置,机器人的设计、制造、装配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面向新兴产业——机器人的“新工科”专业,位列《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十大重点领域的第二位,是研究开发具有明确作业功能(用途)的机器人技术、实现其工程应用并不断提高应用性能、拓展应用领域的专业。简单地说,就是“建造有用的机器人,拓展机器人应用,造福人类”。

长安大学开办了多个与机器人工程密切相关的专业,具有较强的“机器人技术”教学、竞赛、科研、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基础,并于20203月获国家教育部第二批机器人工程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2020年将按照自动化类进行招生培养,一年级末分流。我校机器人工程专业面向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需求,聚焦学校公路交通特色,培养掌握具有数学物理和机器人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掌握信息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及算法设计、机器人系统与软件设计、分析、开发和应用技能,在机器人工程及智能汽车等应用领域具有交叉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融合掌握多学科基础理论的专业优势,就业机会和深造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

2、专业成就

机器人工程专业属于自动化类,依托同类的自动化专业建设和发展。长安大学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78年西安公路学院设立的交通自动控制本科专业,1985年面向自动控制和工业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招生,1998年更名为自动化专业,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9年被立项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10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获批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建“自动化”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成为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

2专业发展沿革及成绩

3、专业前景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无论是在制造环境下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还是在非制造环境下应用的服务机器人,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146 9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201558日,国务院决定实施的制造强国战略中,机器人领域位列十大重点领域的第二位,并将其作为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

随着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对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都是极其紧迫的,这个行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2015年《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机器人就业岗位也被列为未来十大高薪岗位之一,毕业学生的就业和深造前景十分广阔。

二、人才培养

1、办学实力

  1. 师资力量

我校在机器人技术方向上已拥有一支实力很强的教学团队,机器人工程专业主要依托的自动化专业现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83人,其中正高职12人、副高职37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50人,博士化率84%。“自动化教学团队”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3人获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长安学者”青年教授2人。近年来,自动化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科学项目、陕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5项。

3 机器人工程专业师资力量

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师职称结构     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师学历结构

4 机器人工程专业师资力量

近年来代表性教学成果有: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

5 教学成果奖励

获批自动化陕西省教学团队1个,获批自动化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获批陕西省《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电机及拖动基础》、《自动化实践初步》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交通流理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自动化实践初步》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列入自动化专业教指委规划教材,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4项。

6 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这只教师队伍不仅在机器人技术相关的课程上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也长期致力于机器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学校与机器人行业多家优势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研究实习基地和实验创新基地。这些都为开设好机器人工程专业提供了重要的办学支撑和保障。

2)硬件设施

建设有交通信息与控制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和自动化与交通控制工程实验中心两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长安大学智能汽车创新实验室,与霍尼韦尔(Honeywell)、英特尔(Intel)、飞思卡尔(Freescale)及西门子等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如NAO机器人、群机器人柔性智能系统、卓越之星电子综合机器人创新平台、创意之星机器人套件、启智机器人、模块化机器人创新平台和模块化机器人比赛平台等,实验条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完全可以满足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实验需求。作为机器人工程及人工智能等新工科实践最佳载体的智能汽车技术方向一直是我校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2013年以来,学校以智能交通领域的热点需求为目标,建成了目前国内高校唯一、技术先进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试验场占地28万平方米,总价值超过20亿元人民币。

7 教学实验用设备

8 全国高校唯一的智能汽车综合试验场

2、学生获奖

我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并成立了恩智浦智能汽车俱乐部,无人机俱乐部和机器人创客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创新的实践平台。依托实验室及俱乐部,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机器人和智能车等各类比赛,拓展专业知识,提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成效显著。近3年指导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7项,学生参加电子设计、互联网+、数学建模、机器人、智能汽车和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50项,省部(赛区)级奖项百余项。

9 机器人及智能车等各类竞赛参赛照片及获奖证书

3、升学空间

机器人工程专业作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学科专业,现如今,有关该专业的许多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有着巨大的进步空间,许多专业理论上的限制也等待打破。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开发、产品与系统设计等,都需要更高端的人才来不断上升与发展到新的层次。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与质量蒸蒸日上的今天,人们也迫切需要机器人领域出现颠覆性的理论发现与技术创造。因此考研深造对于该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仅如此,机器人工程专业是直接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的基础性本科专业,覆盖面很广,所学知识量大,又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学生在升学时转专业也相对容易,诸如自动化、机械工程、人工智能与控制、计算机、通信领域等都是机器人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面临升学机会时,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可根据自身兴趣特点进一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三、聚焦就业

1、就业实力

机器人工程专业2020年将按照自动化类进行招生培养,目前没有毕业生,同类的长安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属于就业率较高专业,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其中在交通运输、国土资源与城乡建设领域约20%,在IT等领域约25%。每年有10%毕业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升学深造率逐年提升(2017-2019届分别为38%45%53%),约50%毕业生获得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

本专业已有中外交流合作项目包括香港、台湾和韩国交换生、中美“2+1+1、中加“3+1和中欧“2+2等联合培养、出国攻读学位和短期交流学习等,每年约20余名学生出境进行中外交流合作项目。

10 近三年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及深造情况

2、就业特点

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机器人核心部件、系统设计、软件算法,智能制造服务与智能汽车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维护及管理工作,并具备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锻炼,成为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3、就业优势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和实施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等政策,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随着机器人在各个行业的大规模应用及快速发展,社会对于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

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富创新的特点,还有融合掌握多学科基础理论的优势。因此,从事机器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平均收入一般要远高于同期毕业的其他专业学生。在美国,机器人工程本科毕业起薪6万美元/年,在国内机器人工程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也属于中高收入。

机器人工程是面向新兴产业——机器人的“新工科”专业,位列《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十大重点领域的第二位。随着机器人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增长,企业规模庞大,就业和深造空间十分广阔。机器人就业岗位已被列为未来十大高薪岗位之一,该专业毕业生将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